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东北林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通识教育改革,突显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丰富和优化通识教育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近期,本科生院对我校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了梳理并遴选出一批优质课程。本学期将分四期进行推送,让我们一起领略示范课程的风采。
一、生态:人类与地球未来

开课学期:秋季和春季学期
学时:32
学分:2
所属类别:生态文明
(一)课程负责人

王晓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骨干、黑龙江省“头雁行动计划”森林生态与保护创新研究团队骨干。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树木年轮分会理事。《应用生态学报》编委。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的Review Editor。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专家、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工程专业高级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基金会评专家、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标准化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其他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口头报告10余次(国际大会主题报告1次),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梁希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办第五届中国树木年轮学术研讨会。主讲《生态:人类与地球未来》、《森林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课程,参与编写教材4部。
(二)课程简介
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又不断改变地球。人类在创造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地球未来的重要性,但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如何协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还一片茫然。生态学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它具有沟通人类与地球未来的双向性。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规律,必能达到和谐发展的人类与地球未来!本课程分4篇: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基础、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与社会。通过课程学习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了解当前中国与全球存在的生态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生态思想与对策。最终掌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与素养。
(三)课程特色和亮点
1.课程特色
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实践环节,如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生态现象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多媒体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经典纪录片、教学互动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全球视野:课程不仅关注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对策,还探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感。
生态文明教育: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高生态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
2.课程亮点
(1)杰出的教学团队
由多位在生态学领域有卓越研究成就的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课程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晓春 教授、博导

周旭辉 教授、博导

何念鹏 教授、博导

张全智 副教授、博导
(2)丰富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涵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思想,以及生态学的最新进展和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3)优秀的教材和丰富的课程资料
两本出色的教材,每一章内容紧密结合的纪录片及其他课程资料。
刘雪华译 Mark B. Bush著.《生态学:关于变化中的地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刘利民等译.《生态学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英国DK出版社著),2021


(4)影响力显著
作为通识课,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同时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双碳”战略等国家大政方针,选课人数爆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生态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生态文明概论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学时:16
学分:1
所属类别:生态文明
(一)课程负责人

刘伟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教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项目1项、黑龙江省青年基金1项、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1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4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其他各类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江汉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二、课程简介
《生态文明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公选课,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运用所学知识,课程凸显学校林业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程设置的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支持林业大学毕业生要求,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维度目标。
(三)课程特色和亮点
课程采取理论讲授、小组讨论、OTO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如OTO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有限的课堂更具延展性,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场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进行了充分的教学设计。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读原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瓦尔登湖》《野火集》等著作部分章节。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学时:36
学分:2
所属类别:生态文明
(一)课程负责人

朱美荣,博士,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农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其中《农业经济学》2022年被立项为校级线下一流课。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农林经济管理领域核心教材2部。荣获2021-2022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一等奖,2023-2024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二等奖。兼任黑龙江省管理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数量与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等多个学术兼职。
(二)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主要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应用,了解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环境法治的主要内容,掌握清洁生产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期培养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三)课程特色和亮点
课程目标
A.知识目标
① 掌握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
② 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人口发展状况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③ 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及由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了解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等基础理论;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及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B. 能力目标
①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热点问题的能力。
② 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对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C. 素质目标
① 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挖掘课程中的生态特色和农林底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相融合,实现课程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学生形成具有家国情怀、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引导式教学+案例型课堂的教学方法
① 采用线下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线上讨论、课程作业等共同实施;
② 采用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③ 釆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讨论、环保类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效果
通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案例和思政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课堂教学反馈良好。

四、土壤的奥秘

开课学期:秋季和春季学期
学时:32
学分:2
所属类别:数学与自然科学
(一)课程负责人

宋金凤,教授,博导。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专家指导组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与作物》编委,哈尔滨市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修复生态学和森林土壤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等教学和课程建设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4部。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梁希青年论文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获校级研究生教学质量一等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教学奖励近20项。
(二)课程简介
土壤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全面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作为林业大学的毕业生,了解一些土壤知识至关重要。
本课程为考查课,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土壤现象及问题,认识土壤是具有生命性的类生命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土壤的特定分布、特征和利用途径,了解我国土壤退化、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从而树立土壤情怀,爱土爱国,强化土壤保护和绿水青山意识,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三)课程特色和亮点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混合式教学设计。依托超星尔雅平台,建设了丰富的线上资源,目前已成功运行7轮,使用次数超130万人次。以“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考核全程化、方式多元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身边的发酵科学

开课学期:秋季和春季学期
学时:24
学分:1.5
所属类别:数学与自然科学
(一)课程负责人

杨洪岩: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获东北林业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课题1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编写著作4部。
(二)课程简介
《身边的发酵科学》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具体发酵产品为点、不同发酵大类为线,交织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发酵世界图画。课程介绍了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发酵产品及其发酵原理、工艺,如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酸奶、奶酪、奶酒、发酵香肠、火腿、泡菜、酸菜、酱油、腐乳、豆豉、味精、食醋等食品和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燃料等发酵工、农业发酵产品,引领学生以这些生活中与发酵密切相关的产品和事件为桥梁,漫步发酵科学的神秘领域,感受生产和科技的相互需求与促进。对于立志于食品科学、发酵工程或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的同学是基础性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则是扩大知识面、了解日常生活和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进阶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塑造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及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
(三)课程特色和亮点
1.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酸奶、面包、啤酒、泡菜等)为切入点,通过解析与生活及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制作原理、保质期差异、风味变化等现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发酵科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求知欲。

2.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课堂教学
课程集合讲授式、案例式、项目式、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长江雨课堂融汇到课堂教学全程。在与学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带领学生畅游微生物发酵的神奇世界。鼓励学生从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工程学等多个角度审视发酵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跨学科融合与内化。

3.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密切围绕实际生活与生产中的问题,基于对发酵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引领学生应用相关原理知识解释或评价相关发酵现象及事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探究、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的科学思维模式和基于辩证思维认知事物双面性的科学素养。
